2020年3月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《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,报告显示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达到7.46亿张,同比增长8.78%。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.53张,较上年同期的0.49张有显著增长。
与此同时,移动支付业务量也呈现迅猛增长。2019年全年,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量达到1014.31亿笔,金额高达347.11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67.57%和25.13%。在信用卡与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虚拟信用卡的概念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。
什么是虚拟信用卡?
虚拟信用卡,顾名思义,本质上仍然是信用卡,但没有实体卡片。其卡号是基于银行卡中的BIN码派生的虚拟账号,可以应用于线上线下的各类信用支付场景。
相比实体信用卡,虚拟信用卡具有以下特点:
- 开卡审批灵活:虚拟信用卡的开卡流程更加简便,审批时间更短。
- 使用便捷:无需携带实体卡,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支付。
- 安全性高:虚拟信用卡通常采用动态安全码,降低了盗刷风险。
虚拟信用卡的发展历程
第一世:萌芽阶段(2013年至2014年年末)
虚拟信用卡在我国的萌芽阶段并不顺利。2013年4月,上海农商银行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了“信任宝”产品,但由于监管原因未能正式推向市场。随后,中信银行与支付宝、众安保险与腾讯分别推出了虚拟信用卡,但同样遭遇了失败的命运。
第二世:发展阶段(2014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)
2014年10月,浦发银行推出了“E-GO卡”,随后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等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虚拟信用卡产品。这一阶段,虚拟信用卡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,并在境外消费、在线支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第三世:融合阶段(2017年下半年起至今)
自2017年下半年起,消费金融公司、金融科技公司等开始涉足虚拟信用卡领域。例如,马上消费金融推出了“安逸花闪付”,中邮消费金融推出了“邮你花云闪付”,这些产品通过银联的云闪付体系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支付。
虚拟信用卡的未来
虚拟信用卡市场正在形成多方角逐的局面,参与者包括传统银行、消费金融机构、金融科技公司等。传统银行凭借其庞大的用户数据和丰富的业务经验,仍然是行业的主要推动力量。
未来的虚拟信用卡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:
- 银行主导:银行将继续推动虚拟信用卡的规模化发展,更多中小银行将加入其中。
- 多方合作:消费金融公司、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联云闪付的合作将继续深化,各方将共同开拓下沉市场。
结语
虚拟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工具,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和变革。尽管面临诸多挑战,但其便捷性和安全性使其在未来的支付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监管的完善,虚拟信用卡有望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之一。